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 份:1991
期 号:3
起止页码:119-1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1992、CSSCI、CSSCI1998、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考察了汉代灾异学说的历史渊源,认为殷商时期还没有形成'谴告'意识和'君道'观念,至周人开始把对天人交感的认识建立在'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基础上。春秋以降,一些思想家更加强调君主的行为选择必须对自然界的灾变承担责任,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为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学说建构了严整的框架。作者进而指出,汉代儒学在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以后,一方面强化尊君的思想,另一方面把阴阳家学说融入儒家经典,用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来警戒、限制君主的失德行为,使'天'成为儒家的道德政治符号,灾异说成为汉儒的政治语言。作者认为,汉儒用灾异说制约君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后世被减弱。灾异说作为一种政治理论与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国君主制度的始终。
关 键 词:灾异说 儒家经典 君主政治 汉代儒学 自然界 学说 吕氏春秋 董仲舒 天人感应论 阴阳家
分 类 号:C55[社会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