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黄河下游段河南湖泽陂塘的形成及其变迁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民服[1]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历史系

出  处:《中国农史》

年  份:1988

卷  号:7

期  号:2

起止页码:40-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PUBMED、RWSKHX、SCOPUS、普通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历史上河南境内黄河沿岸古湖陂塘的形成及变迁情况。黄河未修堤防前,在其下游平原上自由泛滥,由于黄河含沙量太高,河道流经处就形成许多缓岗及河道旁的背河洼地,特别是西岸与太行山流下来东西向河流冲积扇间低洼处交互沉积而形成一系列洼地,加上黄渗水、引黄水、地表迳流的汇聚及人工修筑堤堰,从而形成各种陂塘。到公元六世纪时,黄河下游段的古湖泽就有一百三十多个,唐、宋以后,由于黄河上千次的决口泛滥,将其所携带的泥沙填塞湖区,导致了这些湖泽的淤没。历史上在河南境内有文字记载的古湖陂塘,著名者有荥泽、圃田泽、萑苻泽、孟诸泽、蒙泽、空泽、蓬泽、草海、城湖、梁家湖、螺蛭湖、五龙池、冯池、大沼湖、黄泽、黄池、鸿池陂、芍陂、期思陂、钳卢陂、鸿郤陂和白羊陂等。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本文阐述了这些湖陂的兴起和在当时对农田水利、水陆交通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它们变迁的原因及规律。认为,这些湖陂的变迁,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连续受到黄河侵夺,沉积了大量泥沙,以后黄河筑堤或改道,水源减弱甚至断绝,加上人为的垦殖,使之变为平地;第二种是一些湖泽虽由当地河流、地表迳流的汇集而成,后因下游出水口受黄河泥沙淤高,下泄不畅,湖泽面积逐渐缩小,最后干涸;第三种是由地表迳流汇主而成的湖泽,后因地表迳流所携泥沙将湖底淤高,逐渐分离缩小,加上进一步的水面蒸发而成下湿地,被人们辟为耕地;第四种是有些陂塘因年久失修、水源断绝,有些因人为的掠夺破坏,或废弃,或干涸。

关 键 词:黄河下游段  圃田泽  河南  太行山  期思陂 黄河沿岸 公元前 水经注 历史时期 春秋时代

分 类 号:S] F32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