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初探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苑艺[1] 朱荣宽[1]

机构地区:[1]天津师范大学外语系

出  处:《中国翻译》

年  份:1984

期  号:1

起止页码:6-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RCCSE、RWSKHX、ZGKJHX、普通刊

摘  要:我国的翻译历史渊源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据《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周礼》中有周制象胥"掌蛮狄诸国传谕言辞,而属秋官司寇"和"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之类的记载。可见,象胥是四方译官之总称。汉朝时,北方匈奴崛起,汉与匈奴间外事频繁,通晓北方各种语言的"译"的作用日益突出。于是,周之"象胥"遂为"译"所代替;"译"便成为从事四方语言传译工作官员的总称了。自从东汉开始传译佛经以来,又在"译"字的基础上复加"翻"字,这样"翻译"二字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

关 键 词:佛经翻译 两种语言  直译 佛典翻译  道安 译经 译文  高僧传 历史渊源  意译

分 类 号:H05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