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滇西富碱斑岩型金成矿系统特征与变化保存  ( EI收录)  

Character and post-ore changes,modifications and preservation of Cenozoic alkali-rich porphyry gold metallogenic system in western Yunnan,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邓军[1] 杨立强[1] 葛良胜[2,3] 袁士松[2] 王庆飞[1] 张静[1] 龚庆杰[1] 王长明[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065000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出  处:《岩石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9CB421008;2009CB421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9-0710);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755);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701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MSFGPMR201018)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26

期  号:6

起止页码:1633-164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RCCSE、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279740400001)、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同时开展成矿作用及成矿后变化保存两方面研究,是提高矿产预测能力的迫切需求。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除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是开展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含矿斑岩为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特征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其源区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富集地幔,并于新生代早期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时遭受部分熔融。含矿斑岩主体形成于33~38Ma,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34±2Ma左右,它们的形成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之后,发生了印度板块由前期逆时针旋转向顺时针旋转的转变、反向旋转板块的拖曳与斜向俯冲板块回退作用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滇西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多期左行和右行断裂走滑运动及强烈构造隆升的发生,诱发了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大规模热水流体活动,并叠加区域红土化作用,成矿系统遭受了强烈的变化与改造,金的表生成矿作用在矿床形成后即已开始,之后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有明显的穿时性。主要表现为矿床抬升或掩埋、矿体错切或错失、矿化叠加或次生富集、远距离迁移以及就近淋滤或贫化等。

关 键 词:成矿系统 变化与保存  富碱斑岩 新生代 滇西

分 类 号:P618.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