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的灾害与结构特征    

The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s of Typhoon "Mindule" During Its Twice Land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齐琳琳[1] 孙建华[2] 连樱[3] 马环宇[4]

机构地区:[1]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气象防化研究所,北京100085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3]北方计算中心,北京100080 [4]总参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出  处:《气候与环境研究》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41830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领域前沿项目

年  份:2006

卷  号:11

期  号:4

起止页码:499-5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4、CSCD、CSCD2011_2012、J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2004年7月1~3日,热带气旋“蒲公英”自生成到影响浙江沿海地区期间,不仅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移动路径长、变化较复杂,而且创下了近3年来台湾风灾损失的最高纪录,同时也给浙江等沿海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者主要利用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从宏观上对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中的强度及其引发的风雨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登陆台湾期间,东亚环流形势呈典型的鞍形场分布,有利于处于两高之间热带气旋“蒲公英”的维持和北上转向。而在其登陆浙江沿海地区后,浙江沿海地区处于较强的偏东气流中,“蒲公英”中心处于高空槽后,气流下沉以及缺少水汽和能量充沛供应使得其减弱为热带风暴。无论是其登陆台湾还是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垂直方向始终呈深厚气旋性涡柱结构,但中心附近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不利于中心附近的对流发展。相反,台风外围螺旋云带内不仅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层较深厚,且存在高湿和强上升运动,因而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对流云团发展强度的不同使得“蒲公英”两次登陆期间引发的风雨灾害明显不同。

关 键 词:热带气旋 特大暴雨 不对称结构  

分 类 号:F45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