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 EI收录)  

Preliminary study on effects of rotational tillage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ice yiel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国峰[1] 陈阜[1] 肖小平[2] 伍芬琳[1] 张海林[1]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 [2]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410125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2006BAD15B01);农业部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年  份:2007

卷  号:23

期  号:12

起止页码:109-1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080311033923)、FSTA、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处理(即免耕-免耕,免耕-旋耕和免耕-翻耕),早稻和晚稻采取同-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翻耕、旋耕)可以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贮量,尤为翻耕显著,早、晚稻均表现为这-趋势;晚稻收获时,表层0~5cm的毛管孔隙度表现为免耕-翻耕、免耕-旋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而下层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晒田时,表层0~5cm原状土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免耕~翻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和免耕-旋耕,而5~10cm无显著性差异;早、晚稻的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免耕-旋耕〉免耕-翻耕〉免耕-免耕,起主要作用的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

关 键 词:轮耕 稻田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分 类 号:S341.1] S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