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两种濒危水韭植物迁地保护居群的基因流动态及回归重建保育遗传管理策略    

Gene Flow Dynamics of ex-situ Conservation Populations in Two Endangered Isoetes Species:Genetic Implications for Reintroduction,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慧[1,2] 陈媛媛[1] 徐永星[3] 李作洲[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浙江省建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建德311600

出  处:《植物科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25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Z-050)

年  份:2011

卷  号:29

期  号:3

起止页码:319-33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B、CAS、CSA、CSCD、CSCD2011_2012、IC、JST、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华水韭(Isoetessinensis)安徽休宁、浙江建德和东方水韭(I.orientalis)浙江松阳三个孑遗居群的迁地保护居群开展了遗传多样性检测与遗传结构分析。7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在36个迁地保护亚居群的72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5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8·43。迁地保护亚居群均维持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07。迁地保护亚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070,居群间具有较大基因流(Nm=3·59)。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水韭孢子或孢子体在沿主要水流方向上的长距离传播能力要强于弱水流方向上的短距离传播能力,水流动态对水韭植物的基因流有重要影响。这与UPGMA聚类分析中迁地保护亚居群按邻近位置或水流相通程度优先聚类的结果相一致,水流所带动的强大基因流导致了不同孑遗居群来源的迁地保护亚居群间的遗传混杂。建议在开展水韭植物的迁地保护或回归自然重建时,对具有地方适应分化或者显著性进化的水韭植物居群应相互隔离而不宜配置在一起,以避免远交衰退的遗传风险。

关 键 词:水韭  迁地保护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遗传管理  

分 类 号:Q949.363.2[植物生产类] Q34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