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 EI收录)
Evolution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n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in 1983-2009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4]陕西省宝鸡市辛家山林业局,宝鸡721707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07)
年 份:2012
卷 号:28
期 号:16
起止页码:232-23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124415631019)、FSTA、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结构 耕地 数量结构 空间结构 黄土高塬沟壑区
分 类 号:F301.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