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Progresses in risk assessment and detection method of lipophilic phycotoxin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谭志军[1,2] 吴海燕[1,2] 郭萌萌[1,2] 杨帆[1,2] 王联珠[1,2] 李兆新[1,2] 翟毓秀[1,2]

机构地区:[1]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2]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出  处:《中国水产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6109);中央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603022011004,20603022012019);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BS2010HZ031)

年  份:2013

卷  号:20

期  号:2

起止页码:467-47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LPs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脂溶性贝类毒素  污染分布 毒理学评价 检测方法  监控预警 政策法规  

分 类 号:S94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