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    

Coordinated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natural enemies on soybean aphid,Aphis glycin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学军[1] 郑国[1] 许彪[2] 李艳[2] 于广文[2] 邢星[2] 贾震[1] 夏莹莹[1]

机构地区:[1]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2]岫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岫岩114300

出  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  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03022;200803002)

年  份:2014

卷  号:32

期  号:2

起止页码:129-13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CAS、CSA、CSA-PROQEUST、IC、JST、RCCSE、WOS、ZGKJHX、ZMATH、ZR、普通刊

摘  要: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关 键 词:大豆蚜 栽培模式 天敌 协同控制

分 类 号:S435.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