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页岩孔隙度测量实验方法分析与评价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asuring Methods for Shale Poros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巍[1,2] 薛莲花[1] 唐俊[3] 吕成福[1] 徐勇[1,4] 杨爽[1,4] 陈国俊[1]

机构地区:[1]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 [3]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处:《沉积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2721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批准号:4140213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编号:XDB10010300);中科院2012年"西部之光"项目与甘肃省科技计划(编号:1309RTSA041)联合资助

年  份:2015

卷  号:33

期  号:6

起止页码:1258-126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GEOREFPREVIEWDATABASE、JST、PROQUE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页岩气是目前国内外非常规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有效的页岩孔隙度值是评价页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参数。由于页岩本身具有易碎的特点,导致钻取柱体样品难度大,很多学者采用碎样法计算孔隙度,但碎样法与柱体法的差别及测定结果的有效性并未见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相同样品通过三种不同方法:氦气膨胀法测孔隙度(柱体),真、视密度法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法(样品粉碎至40~60目)分别计算孔隙度。结果发现三种方法测定的三组孔隙度数值不同,每种方法在样品制备上及实验方法的差别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检验三组孔隙度值的有效性,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柱体与粉碎至40~60目范围内的页岩样品测量的孔隙度值虽有差别,但在有效范围内,具有一致性。但是将页岩粉碎后,页岩中的有效孔隙变化程度较大,故用柱体测定的有效孔隙度法优于其他两种碎样方法。

关 键 词:页岩 孔隙度 气体膨胀法  密度法  低温氮气吸附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 类 号:P618.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