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吉林白城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环境    

Animal remain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from the Neolithic Shuangta site in Baicheng,Jil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汤卓炜[1,2] 王立新[1] 段天璟[1] 金旭东[3] 张全超[1] 张萌[4]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2]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1 [3]吉林省文物局,长春130021 [4]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New Mexico,Albuquerque,87131

出  处:《人类学学报》

基  金: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与综合研究”(项目号:15ZDB055)成果;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哈民忙哈--科尔沁沙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综合研究”(12&ZD191)的经费资助

年  份:2017

卷  号:36

期  号:4

起止页码:537-55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RWSKHX、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比较解剖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以及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分析方法。约一万年前双塔遗址周围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气候较冷,双塔一期早中段,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出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还曾有林地和一定规模的河湖;然而,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采用的是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的广谱型肉食资源获取的经济形态;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组合分析,推断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广谱型生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存对策。

关 键 词:吉林  双塔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动物群 环境  

分 类 号:Q915.8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