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耕地轨迹转化及驱动力研究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trajectory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recent 30 year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I Yun-long;HAN Mei;KONG Xiang-lun;WANG Min;PAN Bin;WEI Fan;HUANG Shu-ping(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200,China)
机构地区:[1]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2]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批准号:41371517);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人类活动对莱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影响机制及预警研究”(批准号:18BJJJ05)
年 份:2019
卷 号:29
期 号:9
起止页码:136-14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土地增长区和耕地资源储备区,耕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通过LandsatTM/OLI遥感影像解译,获取黄河三角洲1986、1992、1998、2004、2010和2016年6个时期用地类型分布,使用轨迹分析法分析耕地轨迹的时空变化。借助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指数(PLAN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指数(FREAC-AM),分析不同耕地转化类型的景观格局。选择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3大类共13个影响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转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1986—2004年黄河三角洲耕地面积由1390.16km2,增长至2184km^2,2016年减少至2138.88km^2,1986—2016年间研究区耕地和耕地占三角洲总面积比例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30年间未利用地向耕地转入322.46km^2,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耕地向建设用地输出107.82km^2,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去向。恒定非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和垦利区,间歇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口区,转入耕地主要分布在垦利区,恒定耕地与转出耕地在各县区均有分布。②耕地是黄河三角洲最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耕地轨迹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75%。间歇性耕地和恒定耕地的IJI指数分别为89.84%和78.20%,表明间歇性耕地和恒定耕地周边的耕地变化复杂,相邻景观类型最多。同时,间歇性耕地FREAC-AM指数为1.22,还是研究区耕地转化轨迹中形状最复杂的类型。③Logistic分析表明,地理区位是黄河三角洲耕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距海岸线距离(贡献率1832.730)、距黄河距离(贡献率589.109)、人口密度差(贡献率408.403)、距乡镇距离(贡献率398.933)是耕地转入的主要驱动因子。距海岸线距离(贡献率1914.205)、距乡镇距离(贡献率763.96)、距黄河距离(贡献率142.210)是耕地转出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 键 词:耕地 黄河三角洲 转化轨迹 景观格局 LOGISTIC回归分析 驱动力
分 类 号:P967[地理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