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哈尔滨黄土的粒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粉尘物源的指示    

Grain-size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Harbin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olian dust provenanc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杜慧荣[1] 谢远云[1,2] 康春国[3] 迟云平[1,2] 王嘉新[1] 孙磊[1]

Du Huirong;Xie Yuanyun;Kang Chunguo;Chi Yunping;Wang Jiaxin;Sun Lei(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Cold Region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机构地区:[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2]哈尔滨师范大学寒区地理环境监测与空间信息服务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3]哈尔滨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出  处:《中国沙漠》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013,41471070,41601200)

年  份:2020

卷  号:40

期  号:1

起止页码:64-7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对它的风尘物源研究是深层次理解风尘堆积与区域构造-地貌-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的关键。然而,对哈尔滨黄土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性质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为此,我们研究了哈尔滨天恒山剖面L1黄土层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化学风化和物源等展开讨论。为了示踪哈尔滨黄土的物源,我们还对东北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松嫩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不含细砂组分(125~250μm),含有极细砂组分(63~125μm,4.8%~10.5%),粉砂(4~63μm)和黏土组分(<4μm)占绝对优势,分别占73%~82%和12%~18%;粒度模式为三峰态分布(众数分别为36~40、8~10μm和0.8μm),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分布模式一致,但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哈尔滨黄土经历了初级的化学风化过程,具有较低的成熟度和再循环历史。单靠地球化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确定哈尔滨黄土的物源,但整合的方法(包括粒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MDS和PCA统计方法以及自然地理要素等)很好确定了哈尔滨黄土有一个混合源,松嫩沙地松花江水系沉积物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主要的粉尘贡献,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部分细颗粒粉尘。

关 键 词:物源  哈尔滨黄土  地球化学 粒度 松嫩沙地  

分 类 号:P931.3[地理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