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孔隙水形态及土壤渗透性分析  ( EI收录)  

Pore-water form determined by using NMR method and its influence on soil permeabil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董均贵[1] 吕海波[2,3] 陈国强[3]

Dong Jungui;Lyu Haibo;Chen Guoqia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Schoo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99,Chin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机构地区:[1]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510641 [2]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贺州542889 [3]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桂林541004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9005)。

年  份:2020

卷  号:36

期  号:6

起止页码:74-8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9_2020、EBSCO、EI、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干湿循环过程会影响土壤孔隙水储存形态,导致土壤渗透性增大、养分流失。该文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不同含水率和经历0~4次干湿循环后土壤孔隙水储存形态的变化规律,研究干湿循环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饱和-吸力"联测方法可将孔隙水分为束缚水和可动水,二者的横向弛豫时间(T2)阈值为1.96 ms。土壤湿润过程中,孔隙水主要以可动水的形态存在;土壤含水率较低时,束缚水(T2<1.96 ms)和可动水(T2≥1.96 ms)占比接近;当含水率超过13%时,可动水的含量迅速增大,而束缚水量增加较少。经历多次干湿循环后,土壤束缚水含量几乎不变,而可动水含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线性增加;将干湿循环作用引入Coope渗透率模型可知,0~4次循环内,土壤渗透率与循环次数的6次方成正比;干湿循环作用会显著增加农田土渗透性、降低土壤肥力。研究可为农田土水分、肥力保持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核磁共振 渗透性 土壤 干湿循环 孔隙水

分 类 号:TU44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