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生产性批评演进的再考察    

From nLinguistic Turn"to"Image Turn":Evolution Process of Productive Criticis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方弘毅[1] 甘锋[1,2,3]

FANG Hong-yi;GAN Feng(School of Ar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89)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2]东南大学艺术大数据与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中心(CTTI来源智库) [3]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出  处:《艺术百家》

基  金: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9AA001)阶段性成果;2019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艺术传播观念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9YSA001)阶段性成果;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SJZDA1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年  份:2021

卷  号:37

期  号:2

起止页码:94-10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_E2021_2022、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进入20世纪至今,批评作为一种主要的意义生产方式,使得艺术在社会历史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学界对20世纪以来生产性批评的梳理较多采用逻辑线索显见而完整的西马批判路径;较少关注将艺术视为符号系统的结构主义艺术生产论形态下的视觉艺术生产性艺术批评问题。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读图时代",视觉艺术日趋成为艺术的主流形态进而成为艺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符号学框架下视觉批评的理论范式、话语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脉络对于建构和反思当代视觉艺术批评的方法论体系十分必要。批评的生产属性缘起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因而符号学主导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形态与批判理论框架下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指向、语境、特征、运作机制等方面两种生产性批评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生产性内涵上又存有深厚的渊源与紧密的联系。文章在明晰"生产性批评"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蕴联系的始基之上,沿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梳理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的生产性批评理论迁转与范式递变并展开反思。

关 键 词:“图像转向”  生产性  艺术批评 媒介

分 类 号:J05[艺术学理论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