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六经皆礼”说申论    

Further Comments on the Theory of"Six Classics are all Rit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丁鼎[1] 马金亮[2]

Ding Ding;Ma Jinliang

机构地区:[1]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250014 [2]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出  处:《孔子研究》

年  份:2021

期  号:4

起止页码:42-6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SCI、CSSCI2021_2022、RWSKHX、核心刊

摘  要:"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可追溯到《礼记·经解》与《史记·滑稽列传》的相关记述,《汉书·礼乐志》所谓"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和南朝梁皇侃提出的"六经总以礼为本",非常简约、概要地阐明了"六经皆礼"之说的内涵。清代张尔岐提出了非常近似"六经皆礼"的说法。此后清儒皮锡瑞、曹元弼及现代学者陈钟凡、顾实、蔡尚思、陈戍国等众多学者对这一命题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和阐释。但现代学术界一直很少有人明确倡言和系统论证"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如下三个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申论: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六经之文皆言礼,六经之义亦以礼为重。因此"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礼"在六经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关 键 词:六经 礼  六经皆礼  六经皆史

分 类 号:B2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