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梵净山同域分布毛冠鹿和小麂活动节律研究    

Activity Rhythm Analysis of Sympatric Elaphodus cephalophus and Muntiacus reevesi Based on Camera-Traps in the Fanjingshan Mountain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谢波[1] 王丞[1] 樊涵[1] 蒙秉顺[1] 胡灿实[1] 李海波[2] 李佳琦[3] 粟海军[1] 张明明[1]

XIE Bo;WANG Cheng;FAN Han;MENG Bingshun;HU Canshi;LI Haibo;LI Jiaqi;SU Haijun;ZHANG Mingming(College of Forestry, Guizhou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Fanj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Jiangkou, Guizhou Province 554400, China;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210042, China)

机构地区:[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贵阳550025 [2]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江口554400 [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

出  处:《四川动物》

基  金: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MM-2016-029);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2842号);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81-39号。

年  份:2022

卷  号:41

期  号:2

起止页码:175-18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了掌握同域分布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情况及二者的共存模式。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毛冠鹿和小麂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毛冠鹿旱季、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活动峰值出现在06∶00—08∶00、18∶00—20∶00,但早上活动强度较低;与雨季相比,旱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2 h,雨、旱季傍晚活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2)小麂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在06∶00—08∶00、18∶00—20∶00出现活动高峰,旱季则在06∶00—08∶00、18∶00—20∶00、22∶00—2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与雨季相比,旱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2 h,雨、旱季傍晚活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旱季夜间活动强度高于雨季。(3)毛冠鹿和小麂旱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雨季较低。本研究以毛冠鹿和小麂的日活动节律模式为基础,聚焦于二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可为深入研究和保护管理这2个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毛冠鹿 小麂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 类 号:Q95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