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微信使用中的孤独感研究--基于多重中介比较模型的视角    

Research on Loneliness in the Use of WeCha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Mediational Comparison Model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逐原[1] 郝春梅[1]

Yang Zhuyuan;Hao Chunmei(Guizhou University)

机构地区:[1]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  处:《新闻与传播评论》

基  金: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2ZD003)。

年  份:2022

卷  号:75

期  号:5

起止页码:37-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SCI、CSSCI_E2021_2022、NSSD、RCCSE、普通刊

摘  要: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中介化现象已逐渐引起人们对“社交孤独”的审视。“社交孤独”假说认为,人们投入在社交上的时间此消彼长,真实的人际关系一般只存在于线下交流之中,中介化的线上交流在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上的价值要弱于面对面的具身互动,因而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反而会引发或加剧孤独感。需要指出的是,“社交孤独”假说主要是建立在以Facebook等为代表的弱连接媒体之上的,线上社交仅仅被视为陌生人社交。因此,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讨论“社交孤独”这个命题,首先要区分不同社交媒体的性质。事实上,社交媒体的主要用途在于复制已经存在的线下关系,如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主要以熟人社交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并非是被动获取信息,更会通过主动的自我披露来强化关系、维持联系。此外,社交线索的滤除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容易促使人们开展风险性更高的情感交往,这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在线社会支持以抵御孤独感。然而,社交媒体也会引发社会比较,并由此加剧人们的孤独感。社交媒体通过建构“分享”这一意识来激发人们的内容分享行为,但这种分享行为通常呈现为一种刻意为之的“表演”。人们通过分享那些经过美化的生活片段来塑造自身在他人眼中的理想形象,从而加剧了社交媒体中的向上社会比较,即个体将自己与处境更好的人进行比较,以此定义自身的处境和地位,这可能导致个人产生不如他人的焦虑情绪或社会孤立感。那么,社交媒体的整体使用效果如何?微信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其提供的情感支持能否抵消社会比较带来的孤独感?经研究得知,孤独感的核心特征在于情感性孤独,并不是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便不会感到孤独,人们仅与少量的重要他人保持频繁、深入的联系�

关 键 词:微信使用强度  社会支持理论 情感支持 社会比较 孤独感

分 类 号:G20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