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延安市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Spatio-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Yan’an C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i Hongpeng;Tian Darui;Tan Jingbi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iy of Architectural Se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55.China;Schoo of Architecture Chang'an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54.China)
机构地区:[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2]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维人地耦合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次沟’人居空间优化研究”(520784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5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M67335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00102411101)。
年 份:2022
卷 号:42
期 号:4
起止页码:330-3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_E2021_202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分析陕西省延安市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为该市耕地保护的政策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20年4期LUCC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研究,揭示黄土高原地区耕地非农化程度及其动因。[结果](1)2000—2020年,延安市耕地非农化面积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累计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7865.28 hm^(2),耕地非农化率为8.45‰。(2)2000—2020年,延安市耕地非农化主要沿洛河、延河的河谷川道分布,集中发生于中部和南部,核密度最大值为155.03,位于宝塔区延安新城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是黄陵县和洛川县,核密度最大值分别是75.95,51.77。(3)延安市耕地非农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坡度较低,海拔中等,地形位指数较低的地区。(4)延安市耕地非农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镇人口、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其解释率分别为68.65%,68.45%,66.54%。[结论]延安市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现象显著,时间变化呈现波动性,空间异质性较强,是自然、人口、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耕地非农化 时空变化 核密度分析 地形梯度 地理探测器 延安市
分 类 号:F301.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