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impacting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Mu Shilei;Yuan Zhihui;Wuritaoketaohu(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Inner Mongolia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Bureau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Ulanqab City,Ulanqab 012000,Inner Mongolia,China)
机构地区:[1]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3]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4]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XMZ060);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0-GMD-040);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B21018,CXJJB22009);内蒙古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2JBXC010)。
年 份:2022
卷 号:42
期 号:6
起止页码:255-26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2021_202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影响机制 黄河流域
分 类 号:G1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