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极化过程及其演变格局研究
Process of change of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ZHU Yiheng;YANG Shan;YIN Shanggang;CAI Anning(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Nanjing 210023,China;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Tourism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College,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211171,China)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2]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3]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4]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南京21117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00,52078237)。
年 份:2022
卷 号:41
期 号:12
起止页码:2218-223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2021_2022、CSSCI、CSSCI2021_2022、GEOBASE、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人口非对称流动引致的城市间集聚差异不断循环累积而产生空间极化现象,研究极化形成的格局及其空间效应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构建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测度2000—2019年人口集聚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探究长三角人口城镇化空间极化的演变过程、空间特征及其正负效应。研究发现: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分异逐年上升,空间极化度提高近40%,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不断增强;空间极化表现出随尺度放大而递增的趋势,呈现出长三角地区整体大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极化特征,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多中心”空间极化格局,核心区已演变为空间正极化区域。②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不同维度的空间极化时空分异不断扩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沿江轴线上,由此向安徽、江苏北部、浙江南部等区域递减,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形成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潜力的空间极化态势。③研究期内绝大多数城市的极化水平发生了的跃迁,正—正型和负—负型城市的增多加剧了区域的空间极化效应,呈现出“哑铃型”分布特征。④在人口城镇化中,人口结构是长三角地区空间极化的主要驱动力,未来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并调控正—正型和负—负型城市分别向正—负型和负—正型城市转型将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
关 键 词:人口城镇化 空间极化 协调发展 内在机制 长三角地区
分 类 号:C922] F299.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