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人类活动对珠江伶仃洋余环流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洪季小潮为例
Human effects on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s in the Lingding Bay,Zhujiang River Estuary:a case study of neap tides during flood seas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Mei Jinya;Chen Yongping;Chu Nanyang;Su Min;Liu Pei;Yao Pe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College of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Zhuhai UM Science&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Zhuhai 519031,China;The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510611,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and Office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机构地区:[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3]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广东珠海519031 [4]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1 [5]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9076,5180929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B200202057,2019B0451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70378);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P2207);广州市南沙区水务局科技项目(2022-263)。
年 份:2023
卷 号:45
期 号:2
起止页码:27-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3_2024、EAPJ、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近20 a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珠江伶仃洋滩槽已发生远超自然过程的异变,其河口动力结构必然发生响应,影响物质输运过程。本研究利用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探讨了伶仃洋河口小潮期余环流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近20 a来伶仃洋底层余流强度提高,沿深槽上溯时向中滩偏转,易引起泥沙汇聚于此。中滩存在表层向西,底层向东的横向余环流结构,主要由非线性对流项和科氏力项驱动。中滩大规模采砂后引起对流项变化,造成余环流结构东移,表、底层余流增强,可加快表底层物质交换。西槽内存在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结构,主要由正压和斜压梯度力驱动。受浚深影响,向陆斜压梯度力和非线性对流项均增强,引起表层余流减小22%,而底层增大24%,这将削弱小潮期西槽内水体交换能力,即减慢物质输出,易造成西槽淤积、水环境恶化等影响。研究成果对研究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河口余环流结构及物质输运响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纵向余环流 横向余环流 人类活动 伶仃洋河口 三维数值模型
分 类 号:TV14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