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及共病模式变化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Shifts in Chronic Disease and Comorbidity Patterns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徐莉[1] 葛晶[2] 于鹏[3] 虞莹[4]

XU Li;GE Jing;YU Peng;YU Ying(Public Health Department/Commun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Yuanhe Sub-district Health Center,Suzhou 215131,China;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aiping Sub-district Health Center,Suzhou 215137,China;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Department of General Medicine,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机构地区:[1]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社管科),215131 [2]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分泌科,215137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上海市200032 [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200032

出  处:《中国全科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100392)。

年  份:2024

卷  号:27

期  号:11

起止页码:1296-130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背景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谱的变化趋势,对基层卫生工作十分重要。目的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共病模式。方法选取CHARLS数据集中2011年(第1期)和2015年(第3期)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体检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自我报告的疾病情况,进行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变化情况。采用潜类别分析(LCA),分析老年共病的常见集群,分析其对生活活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的影响。结果2011年7290例、2015年9845例≥60岁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为85.96%、92.24%,2015年≥60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2011年升高(χ^(2)=109.65、P<0.05)。除疼痛和口腔疾病外,2015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较2011年升高(P<0.05)。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39.53%增至2015年的42.88%(χ^(2)=35.12、P<0.01),腹型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45.37%增至2015年的47.99%(χ^(2)=18.09、P<0.01)。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发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患病率从2011年的52.75%增至2015年的60.49%(χ^(2)=64.39、P<0.01),且是该人群慢性病共病的主要形式。LCA将老年人群分为5类共病模式,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模式的ADL评分高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呼吸系统疾病共病”“非特异性共病”模式。结论结合CHARLS数据库2011年和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60岁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2011年为85.96%,2015年为92.24%),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且存在大量未知晓的情况,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

关 键 词:慢性病共病  共病现象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代谢疾病 患病率

分 类 号:R3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