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滁州市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过程气象与传输特征分析
Meteorological and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istent Ozone Pollution Process in Chuzhou C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WANG Lei;ZHOU Ying;GONG Nianzu(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Remote Sens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247000,China;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uzhou City,Chuzhou 239000,China)
机构地区:[1]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 [2]滁州市气象局,安徽滁州239000
基 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20A0758);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2116);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1295)。
年 份:2024
卷 号:40
期 号:1
起止页码:107-1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AS、CSCD、CSCD2023_2024、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_(3))污染过程,O_(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O_(3)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5~34.7℃,风速整体小于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_(3)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月9日夜间至10日上午的O_(3)浓度异常高值,与9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9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O3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100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关 键 词:臭氧 气象 污染输送 潜在贡献源区 滁州
分 类 号:X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