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回归审美的象征关系:从符号的“归窠”到“超越”    

Returning to the Symbolic Relationship of Aesthetics from the"Homecoming"to the"Beyond"of Symbol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马援[1]

MA Yuan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037008

出  处:《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结构——文化主义’范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隐喻研究”(20YJC72001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研究”(22AZX015)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24

期  号:1

起止页码:33-4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WSKHX、普通刊

摘  要: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审美感知。然而,当审美与象征脱离而处在审美象征的贫瘠状态时,那么,这也意味着象征秩序背后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群体中精神气质的解体。从现代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视角,本文阐明符号本身作为象征而非符码的文化意义,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中审美与象征秩序的离析,揭示机械复制时代符号编码的生产与再生产遗失了符号原有的象征系统,同时也阻碍了由象征秩序而连接的审美感知。为此,文本试图通过符号从“归窠”到“超越”的象征关系,激活符号革命的审美批判功能,进一步达至理想诗性般的符号宜居之地,通向真正审美创造中人的符号化的实践活动。

关 键 词:审美活动 象征关系  马克思主义 现代符号学  

分 类 号:G63[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