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平[1] 孙晓敬[1] 曹明平[2]

LI Ping;SUN Xiaojing;CAO Mingping(School of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P.R.Chin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P.R.China)

机构地区:[1]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2]山东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青岛266590

出  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  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模式研究”(2021RZB03010);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高校创新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20VZ001)。

年  份:2024

卷  号:30

期  号:3

起止页码:161-17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SSCI、CSSCI2023_2024、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客观评价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TOPSIS法测算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原理研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整体还不强,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指数较高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甘肃、海南、新疆、西藏等指数较低省份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域内差异较中部地区显著,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先增大后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增大;影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且区域间投入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投入不足,同时还受区域对外开放和技术需求等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大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较大的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数、科技经费当年拨�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力 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  影响因素 空间特征  TOPSIS法 空间自相关  泰尔指数 地理探测器  

分 类 号:G64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