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    

The Formation Logic,New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and Theoretical Elem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薛钦源[1] 史丹[2,3] 史可寒[2]

XUE Qin-yuan;SHI Dan;SHI Ke-ha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CASS,Beijing 100006;Zhe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ZUFE-UCASS,Hangzhou 310018,China)

机构地区:[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北京10007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 [3]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  处:《当代财经》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构建研究”(7214000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项目(产业经济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软科学研究课题“能源央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中油研20230215)。

年  份:2024

期  号:7

起止页码:3-1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CSSCI、CSSCI2023_2024、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性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生产力中国化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的在新发展格局下用以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产力理论。“新质”特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应用是核心要素和主要路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核心标志,“质优”是关键要求,绿色发展是内在属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基础保障。以创新创造者为主体的新质劳动者、以智能工具为主体的新质劳动资料以及具备更高级资源形态的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在于在法律法规层面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和竞争性的生产力发展环境,在科技体制层面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的创新体系,在经济体制层面完善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市场机制,在人才和社会保障层面畅通教育、人才和社会保障的良性循环。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分 类 号:F2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