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GIS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
Research on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based on GI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WANG Jiacan;ZHANG Hongyan;XIE Congying;CHEN Mo(Yangming School of Shaoxi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312000,China;Library,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School of Business,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oxing 312000,China;School of Art,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机构地区:[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绍兴312000 [2]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舟山316000 [3]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绍兴312000 [4]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绍兴312000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33);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24FNSQ039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24QN049)。
年 份:2025
卷 号:45
期 号:11
起止页码:5322-533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3、核心刊
摘 要: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120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探析非遗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估非遗廊道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类型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非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于“南北集聚,中间分散”的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两核两纵”分布结构。(2)借助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具备构建非遗廊道的潜在条件,中等适宜及以上地区占比达74.39%。(3)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综合考量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价值、旅游景区等要素及廊道构建准则,提出多级别、不同主题的非遗廊道建设策略。研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保育以及区域重大战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与现实依据。
关 键 词:大运河文化带 遗产廊道 敏感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分 类 号:G1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