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江淮梅雨期极端对流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观测研究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based on polarimetric radar dat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YANG Zhonglin;ZHAO Kun;XU Kun;LI Kai;CHEN Gang;WEN Long;LIU Su;YANG Zhengwei(Key Laboratory for Mesoscale Severe Weather/MOE and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CSIC PRIDe(Nanjing)Atmospheric and Oceanic Information System Co.Ltd,Nanjing 211106,China;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Xichang 615000,China)
机构地区:[1]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2]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大气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南京211106 [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615000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4301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22032;41275031)
年 份:2019
卷 号:77
期 号:1
起止页码:58-7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研究梅雨期极端对流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13—2014年江淮梅雨期间南京溧水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和地面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两类极端对流降水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及差异。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定义基于地面降水强度和雷达回波顶高,分别为所有对流中降水强度最强的1%(R类:小时降水强度>46.2 mm/h)和对流发展高度最高的1%(H类:20 dBz回波顶高>14.5 km)。结果显示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仅有30%的样本重合,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弱相关性。对于相同的反射率因子Z_H,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近地面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通常较H类极端对流小约0.2 dB,表明R类极端对流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结合双偏振雷达反演的粒子大小和相态分布显示,虽然两类极端对流都表现出海洋性对流降水特征,但R类极端对流较H类极端对流的总体雨滴粒径更小而数浓度更高,导致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地面降水更强。与R类极端对流系统相比,H类极端对流系统的上升运动更强,将更多的水汽和过冷水输送到0℃层以上,有利于形成更大的冰相粒子(如霰粒子等),并通过融化形成大雨滴。以上研究表明,梅雨期降水强度和对流发展深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极端降水主要是中等高度的对流引起。
关 键 词:梅雨 极端对流 微物理特征 双偏振雷达
分 类 号:P412.25[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