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西安文理学院培训中心
基 金:2017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一流经管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写作模式构建研究(SGH17H216);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学术创意写作初探--以郭沫若为例(GY2015A01);西安文理学院2018年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应用文写作(KGC201865);西安文理学院2018年度重点课程项目:应用文写作(KGB201869)
年 份:2019
期 号:1
起止页码:28-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乡贤形象是《白鹿原》的核心。白嘉轩是治理有效的乡贤代表,朱先生是乡风文明的乡贤代表。小说与电视剧中白嘉轩的形象得到读者与评论者的褒奖;电视剧中朱先生与白嘉轩同样光彩照人,但小说中的朱先生却被认为是败笔。"朱先生悖论"具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精神性乡贤形象的成功塑造需要与之契合的时代氛围。小说对朱先生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这是电视剧中朱先生形象饱满的基础。但是小说创作时代,物质性需求的满足是乡村的时代主题,文化氛围不能与具有崇高追求的精神性乡贤形象契合。电视剧创作时代,精神性需求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氛围基本能与朱先生代表的崇高精神层面的乡贤文化契合。白嘉轩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30年前与30年后,都能契合乡村发展的时代主题。第二,白嘉轩与朱先生具有不同的乡贤特质。白嘉轩的乡贤功能更多表现在"治理有效",朱先生的乡贤功能更多表现在"乡风文明"。30年前的乡村离不开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则近乎奢侈。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目标位于"治理有效"之前,体现了新时代其重要性得到提升。朱先生形象契合了新时代的历史需求。第三,朱先生的形象塑造具有前瞻性。陈忠实冒着极大的风险,超越了注重物质的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聚讼纷纭的时代跨度极大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引发"朱先生悖论"的症结,也体现了陈忠实创作垫棺作枕之作的先见之明,使小说更具经典性,使《白鹿原》的影响经久不息。
关 键 词:乡贤 乡风文明 电视剧 小说 白鹿原
分 类 号:I207.425] J905[戏剧与影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