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台港文学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现代诗    香港文学    台湾新诗    香港新诗    台湾文学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被引量:30H指数:3WOS: 6 北大核心: 12 CSSCI: 15 RDFYBKZL: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徐迟与现代派
1
《外国文学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6
徐迟的一生,和现代派有不解之缘。建国后他虽然出版过《战争和平进步》等诗集,但其艺术性远没有他年轻时写的现代派诗脍炙人口。这位“思想进步,艺术退步”的诗人,到了新时期来了一场突变,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大声呼唤现代派的出现与...
关键词:徐迟  现代化  现代派
“蓝星”诗人群
2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04AZW001)
"蓝星"诗社近乎精英们沙龙式的雅集。他们的结合,系对"现代诗社""横的移植"的一个"反动"。他们的作品以抒情为主,奉行的是温柔敦厚的抒情路线,对不可一世的纪弦具有制衡作用。"蓝星"早期由覃子豪掌舵,余光中为该社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台湾新诗 现代诗 蓝星  
姚文元的“棍子”式批评及其特征
3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3
中国的极左政治催生了一批职业文化杀手,姚文元无疑是其中最狠毒的一个。姚文元的评论文章集"十七年"极左文艺思想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最为恶劣的文风。这种文学批评在"十七年"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内因是姚文元善用政治...
关键词:姚文元 十七年  极左思潮 文化杀手  
澳门新诗创作及其评论特征
4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04AZW001);项目负责人:赵明俐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
关键词:澳门文学 澳门新诗  土生文学  澳门新诗批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南来诗人”
5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8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
关键词:香港诗坛  南来诗人  左翼 难民文学  现代主义
从“新月”作家到外交家的叶公超
6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4
叶公超时而执教,时而执笔,时而从党,时而从政,时而主持侨务,时而主持外交,时而服务国内,时而奔波海外,为国民党政权效劳一生。叶公超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又投身在世俗的官场之中,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
关键词:作家 外交家 叶公超 国民党政权 《新月》杂志  
余秋雨与“石一歌”——“文革”匿名写作研究之一
7
《鲁迅研究月刊》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1
关键词:鲁迅  姚文元 余秋雨  张春桥 永嘉  “文革”  写作研究 假借 相对  联系  
八十年代香港新诗述评
8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诗歌通史>(批准号:04AZW001)
作为华文诗歌一种的香港新诗从20世纪50年代“反共复国”的滥情、呐喊,到60年代迈向内心探索,70年代本土意识确立,再到80年代本土诗意识进一步深化和高扬,后现代主义诗作开始出现,香港成了两岸甚至中西诗脉贯通的桥梁,以及...
关键词:香港新诗 本土意识 后现代主义 一九九七  
香港文学研究二十年
9
《华文文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2
社会的改革带动了学术的开放 ,香港文学研究不仅在弥补内地文学研究空白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而且它还承担着开拓内地学者研究视野和整合两岸三地文学这一重任。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目前仍属“试写”、“初写”性质 ,为学科...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香港文学 学科建设 全球化  
香港当代新诗理论批评发展轮廓
10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古远清  出版年:2007
香港的50、60年代的新诗评论从主张写实到现代主义;作为经济飞跃发展的70年代,新诗本土意识成长;"九七"回归后香港诗评的主体性仍在。但总体来说,香港当代新诗理论批评虽然在悠长的梦境中逐渐苏醒,但毕竟在狭窄的空间内挣扎,...
关键词:香港  当代  新诗理论 批评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