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西藏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诗歌    羌族    意象    《史记》    藏族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自动化类    建筑类    

被引量:684H指数:10WOS: 1 北大核心: 29 CSSCI: 33 CSCD: 1 RDFYBKZL: 10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
1
《中国藏学》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陈立明  出版年:20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以藏门珞民族关系的历史变迁为中心”(07BMZ015);国家民委项目“西藏世居民族关系研究”(07XZ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作者在门、珞地区的多次实地调查材料,对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联系的扩大,以及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
关键词:门巴族 珞巴族 历史发展 社会变迁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马宁  出版年:2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XMZ042)
以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对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加以梳理,认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挥阿坝州的先天优势,依托州内高校和博物馆的科研力量,发动羌族学者和广大民众来实现,同时避免商业化炒作...
关键词:羌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对策  
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绵阳师范学院 马宁 钱永平  出版年:2006
羌族歌谣是羌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按羌族歌谣的内容对羌族歌谣进行分类,进而揭示出羌族歌谣在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羌族 歌谣 分类  功能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4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周毓华  出版年:20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总论和若干濒危珍贵遗产抢救>(05XMZ042)"羌族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羌族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研究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羌族 非物质文化 现状  
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
5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周毓华  出版年:2009
5.12大地震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一场文化浩劫。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重建,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建。羌族文化重建关系到羌族的未来走向,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也是尊重文化遗产与羌族民众的情感联系、鼓舞其重建...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羌族 文化重建
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
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马宁 钱永平  出版年:2006
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笔者运用民俗学的理论从分析羌族碉楼的建造、形状、规模、类别、功能入手,揭示了碉楼所蕴涵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探讨了羌族碉楼的价值。
关键词:羌族 碉楼 端公  功能  价值  
羌族宗教研究综述
7
《贵州民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马宁 钱永平  出版年:2008
当代中国羌族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06BZJ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运用近代科学体系研究羌族宗教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羌族宗教经过国外学者的初步研究和国内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开拓性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成熟期,并实现了搜集、整理原...
关键词:羌族 宗教研究 历程  释比  
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评扎西达娃及其小说创作
8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徐琴  出版年:2005
扎西达娃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西藏和拉美之间某些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扎西达娃能自如地领会和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孤独与探索的主题。本文结合扎西达娃的具体创作分析了其作...
关键词:扎西达娃  魔幻现实主义 孤独 探索  
羌族文化空间的多重性与发展价值考量
9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周毓华 赵曦  出版年:2008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主要有天火坪、勒色坪、火塘屋、照楼台、芋初坝、议话坪等,它们有的还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有的已经在缓慢消失。我们应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新农村视野下的羌族文化空间的抢救以及其发展价值的考量给予...
关键词:羌族 文化空间 多重性 发展价值  
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10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陈立明  出版年:2008
国家民委项目"西藏世居民族关系研究"(07XZ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以藏门珞民族关系的历史变迁为中心"(07BMZ0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居住在我国西藏东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情况长期以来外界鲜为人知。我国民族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门珞民族关系的考察研究上取得...
关键词:门巴族 珞巴族 历史回顾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